深夜十点,独居在上海普陀区、65岁的老人吴琳又一次在客厅摔倒。她摸索着够到手机,却在犹豫是否拨通女儿的电话——上一次深夜求助,女儿凌晨三点从浦东赶到普陀,第二天出差差点误机。

“儿子在国外生活,每月给我转6000元,但我却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住在北京三里屯附近、68岁的王青,道出了无数空巢老人的心声。

吴琳、王青皆不是孤例。当“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遇上少子化、城市化浪潮,中国养老结构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独居老人已突破1.2亿。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24年调查数据显示,子女平均每周探望老人的时间从2010年的5.2小时降至2024年的3.1小时,下降超过40%。

当“养老”与“离家”成为两代人的集体困境,变化正悄然发生:智能手环开始监测老人心率,适老化改造让旧宅变得更适合老人,社区食堂的送餐机器人也相继出现。

当前,中国养老体系已形成“9073”格局,其中居家养老占据九成。但根据民政部《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研究,当前实际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不足1%,接近99%的人都是在家养老。

“垂暮不离亲,养老不离家”,如今的“居家养老”已非人们刻板印象中仅由子女供养的“家庭养老”,而是综合社会各类资源构成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新模式。国家及地方政府曾发布多项文件,从政策层面推动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加大对老年助餐服务、康复辅助器具购置和租赁支持力度,扩大普惠养老服务,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等工作要求。

巨量需求潜蕴,保险公司敏嗅商机,避开重资产、竞争激烈的养老社区,采用轻资产模式逐鹿居家养老,成为其布局养老产业的一大新趋势。近年来,保险公司布局居家养老进程明显加快。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超20家保险公司正在布局居家养老赛道。诸如,中国平安居家养老、中国太保“百岁居”、中国人寿“暖心居”、友邦保险康养管家、阳光人寿“孝无忧”等,保险公司主要通过“保险+服务”、长护险、投资护理机构等模式切入居家养老。

未来,中国养老服务领域的主战场将会转向社区和居家领域。据《2020中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报告》中指出,未来几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竞争,将像五年前的养老社区一样,会成为品牌资本角逐、品质企业竞争的重点领域,但目前发展仍面临盈利模式不清晰、护理服务不足及行业标准待建三大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