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养老床位规范化元年:超30万张床位背后,直击养老服务企业三大运营模式
养不离家一直是大多数中国老人的传统观念。
居家养老是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但许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并不能在家中得到全部解决。
除了身体机能较为健康的老年人外,我国还有超4000万失能与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亟待解决。这些老人正面临着“居家照护真空”的困局。
综合来看,高端养老院服务水平高但价格昂贵、普惠养老院价格亲民但服务水平有限,兼具服务与价格的养老院往往一床难求,在养老资源的供需上,呈现出的是一种完全不平衡的状态。
家庭养老床位模式在此背景中应运而生,至2024年年末,我国累计支持建设家庭养老床位35.8万张、提供居家上门服务66.8万人次,探索出了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之间的新边界。
本文,将从居家养老床位赛道现状切入,关注市场中正在发生的新变化,进一步探讨居家养老床位发展的趋势与挑战。
01 养老如何“养不离家”
在如今的养老格局中,绝大多数的老年人仍是以居家养老为主,但显而易见的是,即便当下老人身体机能仍处于较好状态,但在独自养老的过程中,依然会发生诸多不确定与风险。
首要的便是来自于家庭环境不适老带来的安全风险,跌倒、突发疾病等成为老人居家养老的隐患,而在老人独居的情况下,受伤的风险尤甚。
居家养老还无法解决专业医疗的缺失问题,长期护理老人,尤其是失能、失智老人,需要专业的医疗或照护知识,如压疮处理、导管护理、康复训练等,大多数家属并未接受过系统性的培训,并无法满足护理需求,甚至有可能给老人带来健康风险。
同时,许多居家养老的老人由于身体原因行动不便或长期缺乏子女陪伴,导致社交空间萎缩,情感与心理健康急需改善。
由于安全、医疗照护、情感陪伴等诸多问题,去养老院养老也成为了一部分老人在具体情况的现实选择。
一方面,支付能力限制了普通家庭的选择,高端养老院提供的优质服务足够吸引老年人家庭,但价格高昂,难以承受;而低端养老院虽然价格便宜,但设施与服务都无法满足老人对于养老生活品质的要求。2023年北京市政协常委赵丽君说,在全市养老机构月均收费约5500元,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入住机构收费普遍在7000元以上,而多数老年人月均可支配收入在5000元左右。
受困于服务、价格、资源分配等诸多因素,导致市场中的养老资源并不能与当前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所适配,一种新的服务模式也在此中孕育。
2016年,居家养老床位服务模式开始出现并试点运行。所谓“家庭养老床位”,就是把养老服务机构专业照护服务向家庭延伸,对老年人家庭进行适老化、智能化改造,将养老机构的一系列服务通过远程监控与上门服务的形式提供到老年人家中。
江苏南京是最早开始试点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的城市之一。通过对老人的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后,将养老服务链接到老人家里,依托一系列智能设备,为提供家庭养老床位服务的机构可以实时监测老人的身体状况,老人有需求还可以通过呼叫器一键呼叫养老服务。
在南京、北京、上海等地陆续出现试点之后,2021年,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模式开始进入国家推动阶段。2021年,民政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2021年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启动“居家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将加大家庭养老床位的发展力度,一方面扩大试点范围和覆盖面,同时加强家庭养老床位的监管,将家庭养老床位纳入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出台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中央财政投入超50亿元,带动地方配套资金形成“1:3杠杆效应”。
至2024年底,全国建成家庭养老床位35.8万张,提供居家上门服务66.8万人次。
2025年,居家养老床位服务模式进入新阶段。《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基本规范》于今年2月实施,针对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流程等做出规范,对家庭养老床位配置中的适老化改造与智能化建设给出了具体参考,标志着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模式正式进入规范化时代。
02 重构养老生态,从硬件到服务
如今的家庭养老床位服务与此前相比,最显著的是有两大变化。
第一点是,进一步推动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向农村覆盖。
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其中农村老年人口达到1.2亿人以上。而由于农村老人乡土观念较重,且相对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所有绝大数农村老人都会选择在农村居家养老。
但随着农村空心化日趋明显,大部分乡村地区多呈现留守老人独居养老的情况,并且由于长期从事重体力的农业劳动,农村地区老人中失能、半失能等情况较多。在此情况下,农村的医疗护理、生活养老等资源又相对匮乏,这使得农村地区的老人晚年居家养老困难重重。
此情况无法短期改变,但通过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扩大覆盖范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与提升农村地区居家养老现状。
2025年,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通过家庭养老床位建设,为老年人配备助行、助穿、老年用品等,并进行居家适老化改造、智能化改造,以解决山区养老难题。目前,已为全县16个乡镇630户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家庭完成家庭养老床位建设。
另一个变化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家庭养老床位建设中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
在最新发布的《家庭养老床位服务基本规范》中,明确提出了智能化配置作为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的一部分,包括但不限于网络连接、紧急呼叫、探测报警、智能感应、活动监测等智能设备,并且必须具备实时监测老年人生命体征和活动情况、开展远程健康咨询和指导等功能。